這一代人所犯的最大的錯誤就是去討好年輕人

 

我們必須對自己負責任,盡自己的本份做好該做、甚至是必須做的事。        跑去討好年輕人是一件很無恥的事情

 

 

創業是九死一生,一線生機往往取決於最初創業的題目選擇,題目選錯了,再怎麼苦熬,也可能是一場空。   設定以全世界為市場,對台灣創業者來說還是相對少見的,但在矽谷灣區可能很正常。   我們必須要挑戰「the next big thing」(下一件大事),這隱含的意思就是必須找至少價值10億美元的題目。要找一個可以做到價值百萬美元、千萬美元的題目都很容易,但10億美元就很難。

 

在設定以世界為市場時,其實就等於設想把世界第一當競爭對手,或站在它的角度去思考。   看有什麼東西是沒有文化藩籬的,台灣人相對缺乏文化差異的經驗。

 

第一點是從一開始就專注於全球、而非台灣市場。     第二點是要做「美國不能競爭,中國不能模仿」US can't compete, China can't copy)的東西。   中國和美國有資金、有市場,所以很多事情都能用錢來解決。     那種站在風口上、砸資金的題目,台灣是沒有機會的。   台灣要做的是想一下世界上有什麼事,是錢不能解決的。

 

理論上,新創都是從夾縫中求生存,但你要看到夾縫很大,看到別人沒看到的。

 

 

標示願景、凝聚士氣,絕對是經理人的首要難題。   「願景清晰」是確保一個團隊持續成長最重要的動能。   「擘劃有意義的願景」、「培養員工當責力」以及「適地適時溝通」是3大祕訣

 

人之所以工作,通常為的不是金錢或名利,而是比自己更偉大的目標   而好的願景應該要具備三大特質:第一、清晰明確;第二、值得奉獻;第三、讓員工相信可以達成。

 

有了願景後,如何讓團隊願意買單,吸引員工為了達標奮力一搏?   讓員工參與、確信,並以此自豪!

 

 

當今競爭最激烈的科技產品已經從智慧型手機轉移到筆記型電腦伺服器市場   而多年來各界一再預測的摩爾定律大限已經逼近3奈米2奈米會停滯很久接下來的競爭在於先進的封裝測試技術

 

雖然英特爾落後台積電3但是英特爾是否還能進一步外包給台積電恐怕已經不是單純技術或產品競爭力的問題而是國家戰略與地緣政治的角力了

 

聯發科2020年全年營收成長31%,每股獲利大增77%,執行長蔡力行卻說這只是聯發科下一波成長的起點   Chromebook將是聯發科非常重要的一個成長動能

 

不同於Windows 系統Chromebook是搭載Google Chrome OS系統的個人電腦   聯發科也是少數能提供筆電零件整合解決方案的廠商

 

 

截至目前為止台灣的新創還缺少一個真正成功的案例   台灣高水準的IT人才是最好的研發能量硬體供應鏈是區域內最佳的現在才是最需要投入資源的時候

 

 

成功的新創企業家平均幾歲

 

擁有工作經驗不一定能成功新創但沒有工作經驗恐怕更容易失敗

 

一般人認為新創公司,都是年輕人的天下,然而《哈佛商業評論》卻發現成功的新創企業家跟你想像的不同。   也許投入創業的年輕人不少,但真正能成功的創業家沒有你想像的這麼年輕。

 

20187月的《哈佛商業評論》發出的一份調研報告指出,真正成功的新創企業家,平均年齡為45   中年創業家之所以成功,工作經驗扮演著關鍵角色。

 

比爾蓋茲、賈伯斯、貝佐斯等人雖然是年輕創業,但深入探究這群人的收入高峰與公司市值之時,賈伯斯52歲、貝佐斯45歲。   這顯示出在人生成熟之後,比較能產出實質的價值。

 

所以培育新人猶如長照   無論新創或傳產,捍衛人才不容小覷。   身為領導人責無旁貸,傾聽員工心聲,凝聚團隊共識,採取且戰且走的滾動式管理,或創新實驗或定期檢驗,也不吝設置培訓課程,強化領導力。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指出,美國創投投資熱點十大領域中,健康醫療產業、遠距、行動及虛擬化等數位新醫療服務型態,公然擠下金融科技和人工智慧。   同樣醫療科技高居台灣新創投資總額的榜首,遠超過第二名的自動化科技。

 

進一步探討新創企業家所期待的外界協助,超過半數的三大需求,涵括學習課程、專家或業師的諮詢與輔導,以及市場行銷。

 

 

全球仍籠罩在疫情陰影下,然而相較去年,今年新聞媒體有幾個值得樂觀的理由,其中,這場疫病正推動兩個趨勢:

 

一、重建社會信任的一年,愈能累積信用資產的新聞機構,人流與金流愈有機會回歸。

 

二、疫情加速媒體數位化進程,新聞產業近未來的生存守則,似乎逐漸成形。

 

無論台灣或美國,「媒體信任感」都是亟待補修的功課。      美國每年公布的蓋洛普信任大調查,各種社會機構中,新聞媒體名列倒數第三,只比國會、大型企業好一點。       尤其電視新聞,正面評價從1993年的46%,急降至去年的18%

 

無論是爭取讀者或創造營收,還是「重建社會信任」都是新聞媒體今年重要議題   但是要如何開始?   專研數位文化的傳播學者帕帕克瑞斯(Zizi Papa-charissi),提出三個具體建議:

 

一、盡可能借助科學專業:與其引用名嘴或網紅意見,不如採訪可信專家,或許不夠刺激聳動,但有助累積長期信賴感。

 

二、慎用社群媒體來源:社群媒體的訊息可信度,就像酒吧、咖啡店聽來的流言蜚語,除非謹慎查證,否則不要輕易引用。

 

三、重新理解客觀性:「客觀性」並非提供正反意見同等篇幅或時段,而是盡量涵蓋事件不同重要面向,以利完成「最精確的報導」。

 

今年,新聞產業不只比賽流量,更將較量「品牌信任」。

 

 

對全球化的根本反對,始於兩個對立端:一端是無政府激進陣營,一端是基本教義宗教陣營。   日增的社會不安刺激下,激進與反動思想開始在中產階級中興起。   他們反抗,是因為有人告訴他們全球化會讓世界變得扁平,也就是所有東西都攤在你面前,一切都立即可見,觸手可及,你只需要伸手去拿。  

 

這當然是一場騙局,因為國際經濟不是建立在平等上,而是建立在不平等上。   反抗者看到自己的孩子放棄自己的文化,而對於政治正確的要求日益擴散,使他們感到挫折不滿,卻無處發聲。   他們起而反抗,是因為安全、身分認同與生計都受到危害。

 

大量湧現的不滿和激增的憤恨正在改變世界。   針對國際貿易的抗議,甚至對所謂的普世價值的抗議,並不像媒體經常描繪的那樣只是突發的仇恨與無知,或是一時的現象。   全球化改善人類處境,但也摧毀社群和生態系,種下反抗的種子。

 

 

 

 

 

 

 

 

 

 

 

 

 

 

 

                                                                                                     717

 

 

arrow
arrow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