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政治哲學教授桑德爾(Michael Sandel)繼暢銷書《正義》之後,睽違8年再推新作《成功的反思》(The Tyranny of Merit: What's Become of the Common Good?)。

 

桑德爾思索2019年震撼全美的大學入學舞弊事件,菁英政治與擇優制度基於功績與才能,決定誰能上位,也就是唯才是用。   如果,普世認為選拔系統沒有錯,更深層的問題恐怕在於「價值」與「才能」的定義。

 

「價值」與「才能」的意義在數十年間不斷演化,而大學申請入學從在校成績、課外活動到回饋社會,都與學生的家境有關。

 

然而,競賽中的贏家,往往忘了自己是受到眷顧獲得社會資源最多的一群人,甚至變得傲慢。   在反菁英浪潮與民粹主義喧騰的時代,回首價值與成功的定義顯得刻不容緩,培養共好的性格其實比追求成功的才能更重要。

 

菁英們錯誤地認為一切的成就是靠自己一手打造。   除了自我欺騙,這樣的思維也腐蝕了公民判斷力。   當我們愈是相信一切是憑己之力,愈難以感激與謙卑。   少了這樣的感知,便難以關懷大眾利益。

 

我們的歧見不僅止於公平性,更攸關我們如何定義成功與失敗、勝者與敗者,以及勝利者對於那些無法獲得同等成就的人該持什麼樣的態度。       這是異常棘手的問題,在不得不直面問題之前,我們總是避而不答。

 

為了在兩極化政治的時代找尋出路,我們必須再度審視何謂才德。       想想在這數十年來,它的意義如何被置換,不但侵蝕了工作尊嚴,也讓許多人自感遭到菁英鄙視。

 

當反菁英的怒火將民主體制帶向崩塌邊緣,對價值的反思顯得緊迫。       我們必須問的是,艱難政治的解方,究竟是要更加忠實地捍衛擇優原則,抑或是超越排序與競爭,尋求共好?

 

 

 

 

arrow
arrow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