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教育 (6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一般看大學治理得好不好,英美常用的指標是學生、人才與財務。     「學生」通常是指教學成效、創新度;「人才」是評估教師與研究人員的素質;「財務」則是指一所學校是否能引進充裕的資源。

 

這幾年,交大、清大、成大都積極推動「特殊選才」:完全不看筆試成績,只重學習動機與作品。      校內選課與系所也調整成跨域學程,清大甚至出現「無菜單選課」(客製化學程),朝「實驗大學」之路邁進。

 

近年來,清大修改教授KPI:升等、彈性薪資除了看研究,還可以用產學合作、教學、服務品質來評等。

 

台灣每位學生每年的「生均經費」約1050萬。     相形之下,這個指標在韓國是7080萬,日本是100萬。     歐洲、香港、新加坡是200400萬。美國則是300500萬。

文章標籤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8課綱強調「素養」教育,所謂素養是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和面對未來挑戰,應該具備的知識、能力和態度。

 

然而素養跟學養有關係,但是跟態度更有關。因為知識不代表智慧,素養要的應該是智慧和處世的態度,也就是在這大千世界中,如何定位自己。它需要了解自己的價值,使自己人格完整,有尊嚴地過一生。

 

我們必須認知到,如果一個人能夠覺得自己的人生有價值,對社會與他人有貢獻,那麼「選擇一件事,並把它做到最好」是很重要的。

 

人不是應該追尋自己的興趣嗎?是的,但是年輕時,可能並不知道自己的興趣在哪裡。人也可以對很多事有興趣,因為知識是相通的。研究者發現,興趣只是驅動力,它使你自動自發去追求其中的奧祕。英文諺語說,「能力是你能做什麼,動機決定你想做什麼,態度決定你會做得多好。」態度還是最重要。

文章標籤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清華大學前校長梅貽琦當年曾說:「所謂大學者,有大師之謂也。                    

 

然而台灣與澳門、韓國、日本教授薪資的差距大約在二至三倍,與澳洲、沙烏地阿拉伯、新加坡、香港、中國大陸,更可達四倍之多,對頂尖研究者實在缺乏吸引力。

 

台灣高教目前已經面臨三大危機:一、人才流失,二、少子化缺口,三、產業未能提升轉型。這三個問題都與高教及科研密切相關,倘若不即時解決,台灣競爭力難保。

 

國內大學教授目前只粗分三個等級:助理教授、副教授、正教授。多數人一旦成為正教授,研究動能便明顯消減,因為他的努力與薪酬已不復相關。美國加州大學把正教授(Full Professor)再分成十個級距,每三年評比一次,每升一級,薪資就往上調一成左右,賦予教授們持續精進的動力。

文章標籤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年國教108課綱正式上路,其中,中學生科技課綱強調「運算思惟」及「設計思考」,學習重點包括演算法、程式設計與資料分析。  整份課綱從「科技產品的保養與維護」到「機器人專題」,都羅列其中。

 

網路素養、資訊倫理、數位公民等認知與批判能力,至關重要。  然而,攸關「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的戲份不多,具體實踐方法也很模糊。 新課綱過於強調程式編寫等「技能」,卻混淆了媒體素養等「智能」。

 

當國中生準備寫下第一行程式碼,最好以同等慎重,理解數位科技如何衝擊人類文明,理解資訊社會的媒體運作,理解網路社群的威力與威脅。

 

尤其在媒體生態失衡、假資訊不斷升級之際,如何善用數位工具、如何辨別網路資訊、如何建立公民意識,絕對比「如何寫程式」更加重要。

文章標籤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歷史來看,一個社會發展過程中,可能會面臨各式各樣天然和人為的風險,嚴重者可能走向崩潰,例如大家熟知的中南美洲古文明。

 

但是情形也可以不同。比較成熟的文明,一方面出於對未知的探索慾望,另一方面為了族群尋找新的機會,就誕生了一支探險隊大學

 

最近大家總能聽到「政府鬆綁」、「大學自主」這些議題,自治的原始目的並不是為了創造一個和社會管理者作對的革命團體,而是為了更好地發揮為社會探險的功能。 因此,政府用來管理日常社會群體的方式,並不適合用來管理大學。

 

大學自主,是要為社會尋找綠洲,若政府用繩子把大學愈套愈緊,探險隊就走不遠了。 大學為社會探路的初衷無法實踐,損失的是社會全體的未來。

文章標籤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高教工會針對全球GDP前一百國家的大學學費做研究,經過購買力平價換算調整,指出台灣學費平均6218美元,排行全球第14,遠超過中位數墨西哥的1774美元。

 

其實以一般國立大學為例,名目學雜費應該還不到2000美元。姑且不論此研究報告得出數字的合理性,卻也點出政府對高教公共資源挹注之不足。

 

不同國家對待大學教育的定位,有本質上的差異,它到底是基本人權、還是個人投資?時常引發爭論。

 

認為是基本人權者,強調大學教育的公共性、公益性,歐洲許多國家屬於此列。另一邊是將就讀大學視為個人投資的國家,如美國、澳洲、日本等。

文章標籤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大陸的文革,讓人才的培育失落了一整個世代。台灣的高等教育從品質優良、價格低廉逐漸衰敗成以掙扎生存為基本要求,已經快速耗損數十年來建立的菁英人才庫。

 

高等教育已是全球性的發展、全球性的競爭,一個國家沒有一流的大學,就無法吸引優秀人才留在當地求學、教學,甚至從事研發工作,更難吸引一流企業投資。

 

國家擁有一流大學的意義,不僅止於提供一流教學環境與推動創新研發。當國家有重要事件或重大災情需要處理時,政府可以召集各領域菁英一同探索解決方案。

 

如果台灣沒有任何一所一流大學,幫我們開發前瞻技術與培養人才,台灣將逐漸喪失競爭力,難以支撐高附加價值的經濟。那麼台灣還有未來嗎?

文章標籤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93月美國爆發大學招生醜聞,有錢人如何無所不用其極送孩子入名校,情況點出了長期以來家長的固化的觀念,以及近年教育改革背後已被遺忘的教育初衷。

 

被譽為「世界的教育部長」的國際知名教育家羅賓森爵士(Sir Ken Robinson)說,成功的路徑有很多種,但是大家太過著迷於念大學。

 

羅賓森提出,每個孩子都有個人天賦,也都有特殊需求,應該讓教育變得更加個人化,適才適性。其次,我們的人生往往受益於身邊的一群導師、教練和支持者,教育是一種多方協力的事業,也是一個龐大複雜的生態體系,它對個人的一生、對群體的發展都扮演了關鍵角色。

 

探討教育,應該當成一整套制度來看,而不是區分成幼稚園、小學、中學或大學教育,因為學生在每個階段的改變,都會影響下個階段。問題是,現在的教育制度往往圍繞在高等教育上,美國的整個K-12(幼稚園到高中)教育,都是在為上大學做準備。

文章標籤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追求真理,應該是歷史上所有大學存在的價值。

 

從西元前386年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建立「Academy」,教授哲學、數學、體育起,到中世紀在薩勒諾、巴黎和牛津出現教師與學生組織「universitas」;再到1810年德國洪堡大學將教學與研究結合,建立現代大學的開端——柏林大學。這一路,都能看到大學根本不變的意義。

 

歷史也佐證,種種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重大事件,都與大學的存在密不可分,無論是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工業革命,大學都是重要的啟蒙基地。

 

如果社會無法充分領略大學的價值,對它的尊重與期待也會逐漸稀薄,屆時損失的恐怕是整個國家社會思考、創造與走向未來的能量。遺憾的是,台灣社會在忙碌紛亂的發展中,逐漸喪失對教育的期待與尊重,即使討論教育領域,也過度聚焦於單一學校、或個人的特定誤失,這些議題並非不重要,但是整體高教發展仍值得社會每一份子一起守護、一起珍視。

文章標籤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只台灣全世界的大學及研究機構都一樣學者老師為了升等必須要參加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甚至在期刊上投稿以累積點數然而這給了有心人士一個很大的市場操作空間

 

不是每一位學者老師都有能力參加頂尖的學術研討會、發表頂尖的論文在頂尖的期刊刊登論文,因此,掠奪性出版集團以獲利為目的,發行低品質的期刊或舉辦低品質的研討會,只為收取昂貴的稿件處理費。 掠奪性期刊不僅傷害個別學者的金錢與研究心血,也為學術環境帶來偽科學風氣。

 

2010年至2017年間,台灣學界刊登在22家疑似掠奪性出版集團期刊的論文數,至少有469篇,這些文章來自114所大專院校,15家醫院。排名前面的依次分別是:南榮科大、台大、成大、清大、高雄科大、中興大學與嘉義大學

 

面對升等報獎貢獻等各式各樣的評鑑甚至有人為了出國旅遊或是賺取差旅費補助款許多人開始嘗試參加這類學術研討會或投稿論文然而,這些學術研討會把不同主題放在同一場會議裡,甚至台下沒有相同領域的人在聽,或者當事人根本沒有來參加,更離譜的是家屬與小孩一同參加,小孩滿場跑好像是一場園遊會。

文章標籤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球化使得全英語教學在各國興起,某些國家的私立學校甚至少數公立學校也投入把英語當教學語言」。然而研究顯示用母語學習的孩子,在學科的表現甚至在英語學習的表現都優於用全英語教學的孩子。

 

孩童接受英語教學不成問題,前提是他們能在家中說英語,而且家長能流利地使用英語。但大多數公立和低成本私立學校的情況並非如此。孩童以他們不了解的語言接受教育,教師的英語也不夠好,使得孩童既學不好英語,也學不好其他知識。

 

英語是重要科目,但不一定得用它來當教學語言。除非對英語教學的水準有信心,否則家長應該選擇母語教學。若政府當局擔心學童流往私校,應該著手改善公立學校的品質,而不是改用英語教學。


文章標籤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人才的「平均素質」都不差,但為什麼「世界頂尖」的卻沒幾個?

 

問題的癥結,有很大一部分在大學教育上美國的大學分為三大類私立大學好的非常好,可以打90分以上,例如大家所熟知的名校,爛的就很不好,可能只有30分,就如大家所聽到的野雞大學,甚至在賣學位;另一種是公立大學,不會是頂尖,但是會有一定的水準,至少可以打60分以上;最後一種是社區大學,可能只有2年的修業期間,以培養技術為主。

 

台灣前段班的大學雖然極力想邁向頂尖,但是在教育部的嚴格掌控之下,台灣的大學走上齊頭式平等的道路,可以說骨子裡只有一間「教育部大學」

 

然而要成為頂尖,必定要是一所「研究型大學」,並且要達成一個使命,就是要能夠「發明未來」。 研究型的大學,就是要能夠發現(identify)、挑戰(challenge)和預備(prepare)能發明和塑造未來的先驅者、領導人。

文章標籤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跟瑞士一樣除了人才一無所有所以人才培育特別是技職教育非常重要。瑞士最讓人驚嘆的做法,是把「專注」與「做到最好」,嵌入九年國教後的技職教育體系裡。也就是說,這個瑞士嚴格要求它的青少年,做任何事情都要專心,而且要做到最好!

 

要能把事情做到最好,「自身意願」是關鍵而自身意願其實是興趣的延伸,於是瑞士政府把「找出孩子興趣」當作選擇職業的重點工作。原則是「讓正確的人在正確的位子上,才能最大化地發揮自己」。

 

在瑞士,孩子接受完義務教育之後的走向,亦即往後的人生規劃,是家長及孩子本身必須專注的重點,而這在第八年級便已開始。政府也大力介入然而政府介入的方式不是「分配、指派工作」,而是蒐集、列出職種,並幫助孩子找出適合自己的職業。

 

「職業、學業與生涯諮詢」機構(BSLBBerufs-, Studien- und Laufbahnberatung)幫助尋求協助的八、九年級生找出興趣、傾向、能力和天分,回答他們關於各種職業的詢問,介紹不同職校的課程內容,和他們一起計劃可以執行的各個步驟,以便做出最後決定。諮詢時間因人而異,互動內容則全程保密。而且BSLB保持中立,不規勸、不督促、不誘導。

文章標籤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加坡正在進行一場寧靜的教育革命,重點不只是教出聰明的學生,還要教導學生如何成為更好的人。

 

曾經,新加坡的學校是以說教、死背學習和學術表現優越聞名。學生在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與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TIMSS)中皆排名第一。然而,新加坡政府希望教育系統能結合優秀的考試成績,以及有助服務產業工作、甚至是有助帶來滿足人生的技能。

 

新加坡的教育革命與大多數革命不同,因為是一項漸進式的長期計畫。目前最明確的改變,就是減輕孩童的考試壓力。

 

更重大的改變,則是考試題目變得更具開放性,鼓勵學生強化批判思考和科目知識,教師對學習的評估則會同時考量學生的學術表現和社會發展。教學方式也在改變;每位教師每年都會獲得100小時的訓練,學習新的教學法。

文章標籤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台灣上演從「卡管」到「拔管」的鬧劇,201610月加拿大籍的生物醫學與神經科學家拉文(Marc Tessier-Lavigne)在就任史丹佛創校125年來的第十一任校長的演說中勉勵史丹佛師生,一所卓越的大學必須運用龐大的實力和智力來造福人類,史丹佛是有使命的大學。 2016年,Forbes公布「全美頂尖大學排名」,史丹佛大學二度奪冠。

 

拉文說,卓越的研究型大學,是光明和希望的來源。他們正面迎接挑戰,有目的地推進知識和人類福利。他們守護人類遺產,推動社會發展;他們是維持世界向上進步的主要力量。

 

史丹佛的傑出成就,來自於它為了促進人類福祉,對教育、研究和創造力的堅定奉獻。這種傑出也源自於它的樂觀、韌性和不斷進化的勇氣。

 

史丹佛夫婦創立這所大學時,在創校章程中就明白指出:「它的目標,是要讓學生獲得個人成功,並且學以致用,」「它的使命,是代表人類和文明,發揮影響力,以促進公共福祉。」

文章標籤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比哈佛還熱門2013年由法國第二大電信公司的創辦人尼爾(Xavier Niel)獨資創辦了程式學校School 42」,所有學生免學費。除了18歲到30歲的年齡限制之外,任何人都可提出申請,不需要任何證明文件,只要上網填寫姓名、年齡、e-mail,按下送出鍵,便完成申請。

 

每年有7萬至8萬名學生申請錄取率只有1%,不給文憑、沒有老師、沒有教科書,一切得靠自學與同儕。

 

完成申請的學生,經過初步的線上測驗篩選,其中最優秀的3000名將參加為期一個月的魔鬼測試,每天有新任務要完成,沒有週休二日,每星期舉行一次考試。

 

最後大約有9001000名學生,通過這場高壓的生死淘汰賽,順利入學。錄取率約1.1%,比哈佛大學的3%至5%還難進。

文章標籤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情緒教育中,執行功能中的抑制控制最重要,它的神經迴路需要從幼年開始逐漸強化,2000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赫克曼也說,自我控制是成功的三個條件之一(其餘兩個是品德和毅力)。

 

大腦研究顯示,幼兒教育比大學教育重要,因為執行功能的所在地——前腦,在幼年期特別容易受環境影響,它跟後來的暴力和反社會行為有直接的關係。如果打地基是蓋大樓最重要的一環,那麼為什麼在教育上,我們要忽略學前教育呢?

 

最近西雅圖兒童醫院發表一篇早期介入(4歲)對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s,包括抑制控制、工作記憶和注意力調控)的長期追蹤研究,發現愈早介入,對弱勢家庭的孩子幫助愈大;而在各種介入方式中,老師運用EQ教育和閱讀培訓的效果最強,也就是說,老師是所有補救措施的靈魂。

 

前提是,先給老師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

文章標籤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美國國際學生比例最高的南加大,平均25%是國際學生南加大到18個國家,超過2500所高中招生 反過來,商學院更有超過85%的學生都到國外交流

 

為了能迎向全球化與國際競爭,教育的國際化已經不是要不要做,而是不做不行。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校長布洛克(Gene Block)說,最好的大學,是真正國際化的大學。

 

學校之間師資、學生、經費與課程的競爭轉向國際,延伸到教授、學位、課程與制度的全面國際化(comprehensive globalization)交流。

 

課程以議題為導向以解決問題為出發點,融入全球化如何影響市場、文化與社會生活、探討水資源、全球金融危機、移民潮、難民遷徙、氣候變遷、貧窮與平等等共同挑戰。

文章標籤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你3年都沒看書了,這本【恆毅力】絕對一定要看!


這不是老掉牙所講要一個人在品德上對所有事情都要有恆心、毅力; 這本書適合從國中生到成年人閱讀,生動有趣,不會像書名這麼枯燥乾澀..... 
人生,將從這裡重新開始、邁向成功~


恆毅力,簡單的說,就是對於自己有興趣的事物能夠長時間的堅持,這是一個人能夠成功最主要的因素。 而不是因為天賦或智商讓你成功。 


更重要的是,恆毅力是可以自我訓練而得到的。

文章標籤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哈佛大學校長在開學時會問新生:在網路這麼發達的現代,你們大可在家中舒服地上網選課,累積足夠的學分來得到學位,為何還要離鄉背井、千里迢迢地來到人生地不熟的哈佛念書呢?

 

因為,團體生活是教育不可或缺的力量。       求學時期的朋友將決定你的人生。       如果你只在網路、電視、廣播中學習,也許你學到了「學習中的一小部分,知識」,但是你失去了學習中更大的其他許多部分,因此無法培養出優質的人格與人生。

 

禮記:「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學問要切磋才會進步。       人的社會化是和同儕完成的,年輕人尤其易受到朋友影響。       研究發現,現在的你和五年後的你,差別就在你所讀的書和所交的朋友。

 

人的大腦中有專司模仿的鏡像神經元,我們會在不知不覺中,模仿我們身邊同儕的一舉一動。       「相觀而善之謂摩」,擇人之長、避人之短就是觀摩,相互觀摩才能「出類拔萃」──出於其類,拔乎其萃。       雖然大家一起學相同的一門課、相同的內容,但是每個人的想法、體驗不同,因此會提出不同的論點,這就是腦力激盪,創意的來源。

文章標籤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