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教育 (6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國內人才出走、國外人才進不來,2020年,台灣將成全球人才赤字最嚴重國家。   起薪低、沒舞台,年輕人在現實中匍匐,心中擘劃的未來,早已悄悄排除「台灣」。

 

一度還憂心台灣學生不出國的教育部,最新統計顯示,2016年赴主要國家留學人數已增加近2700人,逼近4萬人大關,創11年新高  ( 90年代最高峰達5萬人 )。

 

調查顯示,有48%學生,畢業後直接升學或工作兩年內會再升學。40.7%則選擇工作,9%準備國家考試。近半想繼續念書的學生中,只有37%要念台灣的研究所,其餘都想出國。

 

如果是在台灣唸完大學才出國進修、甚至留在國外就業的人才,通常對於台灣仍有一定程度的連結,甚至有機會時會帶著資源返台發展。 然而由於大學數量的擴張,大學錄取率達到99%,造成台灣學歷貶值,台灣學生對於台灣高教系統的信心達到歷史新低,台灣的高中畢業生已經開始用腳選學校。

文章標籤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機器人與人工智慧的變革浪潮不止、人類職涯時間不斷拉長,若不想讓貧富差距再惡化,政府與企業都要加把勁,推動屬於21世紀的教育變革。

 

勞工的技能如果趕不上科技創新,他們就成了受害者,也會造成不平等。 眼前的機器人和人工智慧快速進展,有必要推動新一波教育革命。 政府亟需想方設法,幫助人民在職學習、終身學習,以終身學習對抗數位化造成的失業潮。

 

科技改變了,教育也要跟著變,否則整個社會就會分崩離析。 這樣的理念,曾促使工業革命時代的決策者,推動普及教育。 接著,工廠的自動化風潮帶動了高等教育的出現。 回顧人類歷史,科技與教育若能有效結合,的確能帶動社會的繁榮。 我們曾看過19到20世紀翻天覆地的教育變革; 現在,該是勇於打破常規的時候了。

 

然而目前學校教育的內容嚴重與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技能脫節,導致教育、社會、人民三輸! 而職前教育也已經不足以面對挑戰。 因此,每個人都需要在漫長的職涯中,不斷學習新技能。

文章標籤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家都推崇芬蘭的教育是全球最好的,但是大家有體會到芬蘭教育本質上對於「人的平等與尊重」核心觀念的重視嗎?

 

赫爾辛基大學的學生餐廳比外面便宜,對不同身分的人,更有不同的訂價。一般午餐,大學部學生只要付2.6歐元就可吃得到,但一樣的內容物,研究生要付4.7歐元、教職員7.2歐元,不具以上身分者要付9.5歐元。

 

這種事情如果發生在台灣的大學校園,肯定會發生社會衝突事件。 然而,也許「不一樣」才是正常的。

 

文章標籤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為什麼要有學校教育? 因為能夠更有系統、更有效率地學習前人所累積的知識。 但所有人都需要、都有能力在短時間裡學習前人長時間所發現、發明、累積的知識嗎? 答案顯而易見是否定的。


人類文明之所以會進步,是因為知識的累積與創新應用。 是複製、還是快速瞭解前人累積的知識,則存乎一心,就像天才與白癡只是一線之隔。 就常態分配而言,也許只要萬分之一的人能跳脫複製的階段,進入舉一反三的創新階段,就足以讓人類繼續進步。  原來,教育也是一門藝術。

 

何謂多元? 什麼是多元學習? 「社會」需要多元,但是對於大部份人的「個人的專長」是不必然需要多元的。 但我們需要的是「整合性學習」。

 

一個人的能力,也許可以分為3個部份,第1個部份是人的品質,例如禮儀、尊重他人、社會規範、情緒管理、生活管理、合群、觀察能力、思考能力、邏輯能力、分析能力、整合能力、觸類旁通、舉一反三、資料蒐集能力、閱讀能力、表達能力、領導統御能力、被領導的能力...等。

文章標籤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今天公布2016-2017年全球最佳大學排行榜報告,牛津大學擊敗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勇奪第1,台灣大學排名大跌到195名,創新低紀錄。

 

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今年將調查排名的大學數量,從去年的800所增加到980所,雖然台灣有26所大學入列,但整體排名表現並不理想。

 

根據調查,台灣大學排名從去年的167名大跌到195名,是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進行全球大學排行榜13年以來的最低水準。

 

清華大學排名在251-300名之間,和去年相同,成功大學、交通大學及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排名在401-500名之間,中國醫藥大學、師範大學及陽明大學排名在501-600名之間。

文章標籤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繁星對台大有利,為何台大堅持最多只能開放10%? 可能是台大已經在思考亞里斯多德所說,分配正義中有關品質、卓越的內涵、值得尊敬與認可等特性對台大的影響。
.
如果繁星學生中低收入的比例3.26%,高於全國的3%,比例上增加了8.66% (0.26 / 3),這對於號稱以照顧偏鄉學生為最重要目的的制度而言,應該算是非常大的失敗。
.
台大教授王秀槐針對繁星計畫進行研究,追蹤2008年循繁星計畫管道進台大的81個學子,家長社經地位,比其他管道進台大學子的家長,並沒有差異,顯示以繁星進台大的學子,是來自偏鄉社經地位較高的家庭,並非真正的弱勢學生;繁星並未真正幫到弱勢學生。(20160412旺報)
.
104學年度繁星推薦有152系採計英聽門檻,全國約有17%考生得A,八成考生落在B和C;若依地區細分,北區近二成得A,但東區及離島卻都不到一成,顯然城鄉差距直接左右英聽成績。
.
雲林斗六高中拿到A的學生約13%,高雄旗美高中學生只有1人拿到A級分,高雄六龜高中沒有人獲得A級分,校長陳弘裕說,以偏鄉學校立場來看,不贊成也不支持這個政策,選才不應與英聽掛勾在一起。 偏鄉共同的心聲:給我相同的教育資源!(20141114聯合報)
.
那些為了繁星而留在社區高中就讀但是從無可能錄取的學生,如果沒有繁星這個糖衣的誘惑,有極大的可能會考慮去唸技職學校,依照性向發展技能,而不會淪為繁星的流浪生。

文章標籤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依據教育部資料,高級中等學校104年畢業生約26萬餘人,若僅計算普通科與綜合高中部份約12萬餘人 (不計入專業群(職業)科、實用技能學程、進修部),而繁星錄取人數約1萬2千餘人,約佔11%。
.
若以104年獲繁星錄取人數最多的前10名高中來看,新北高中(88人)、基隆高中(88人)、樹林高中(87人)、林口高中(85人)、苗栗高中(84人)、岡山高中(82人)、北市育成高中(80人)、北市復興高中(80人)、桃園南崁高中(80人)、私立淡江中學(80人),看不出來對偏鄉有何幫助? 如果說都市高中所佔的名額越多,所謂的偏鄉高中能錄取的名額當然就越少了。
.
再者,如果依照我們所認同,目前大學數量過多,並參酌國外經驗,合理的大學生比例約為60%,則應刪減40%的大學數量,想必偏鄉高中學生所受影響會更大。 104學年繁星錄取的學生中僅有3.65%為低收和中低收入戶學生。 如果一個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平衡城鄉差距、保障弱勢生入學,結果只照顧了目標族群的11%,甚至更精確一點講是3.65%,那麼這個政策應是非常嚴重的失敗。 試想,假設我們推行的勞工保險政策,結果總共有3.65%的勞工獲准參加,這個政策是成功的嗎? 還是只是這3.65%的勞工撿到天上掉下來的禮物而已.....
.
所以加速縮小教育資源的城鄉差距才像是一個政府應該推動的政策。 政策應該要有宏觀與普遍性,而不只是為了少數人的小確幸。 繁星多如繁星的缺點與極少數不堪檢視的所謂優點不再贅述。
.
越來越多人「因為繁星」而留在社區高中就讀,但是沒能獲繁星錄取而上大學,誰能給他們的人生與前途一個交代?? 還是這其實是更加重了偏鄉學生的悲劇?

.


文章標籤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S : 王道維老師提出 : 亞里斯多德的道德論與所舉的例子都是從桑德爾「正義」這本書來的。    而「正義」可以從:效益主義、自由主義、與道德主義三大思想方向去深入探討。    指考偏向效益主義(只看結果,也就是分數),推甄偏向自由主義(按個人興趣與特色),而繁星當然比較偏向道德主義(強調平衡城鄉差距)。
.
凱文回應如下 :
.
非常感謝道維老師的指導,提醒我們能夠從更全面的角度,包含學測推甄、指考,整體去檢視目前的升學制度。 
. 
以影片中分配笛子的案例來說,不論是最好的吹奏者、或者最懂得愛惜笛子的人、或者這兩種特性兼而有之但不同強度的人,在常態分配的二維座標上一定都會出現;但是就大家的常識判斷,好的吹奏者,會愛惜笛子的比例應該也相當高,這也就是為什麼把好笛子分給好的吹奏者,對於一般人、或者哲學家,這已經成為一種共識,相信這也是人類智慧累積發展至今,由於理性與客觀佔上風的結果。
.
或者我們再看另外一個例子,影片中很妙的是,有一位打高爾夫球的女性說坐高爾夫球車並不影響比賽公平性,反而另外一位不打高爾夫球的男性說會影響,當主持人回過來再問這位女性時,她仍然堅持她的意見,結果引起哄堂大笑。因為雖然別人尊重你的看法,但是客觀的主流意見還是存在的。
.
多元,是人類智能進化的結果,知道「零和」是不恰當的,雖然存在有大部分人主流的價值、看法與需求,但還是必須尊重不同的少數人有不同的意見與權益 (不只一種少數),所以保留空間給他們;而這也發展成政治與社會制度裡「尊重」的價值。   但這並不代表主流價值已經模糊不清,或者少數可以擁有放任的權利。   但我們卻常看到少數人濫用了別人的尊重,而逾越了法律的界線,甚至因此影響了大多數人的權益。

文章標籤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段TED的影片,讓我們對於繁星的討論,從論情說理提升到哲學思考的角度與層次。 影片長約20分鐘,我幫大家把內容摘要放在最後面以供參考。

.

對於一把好樂器是該給好樂手還是普通人吹奏呢?   也許該給好樂手、也許該給普通人、也許是隨機分配、或者先到先選,每一種方式都可以找到適當的理由。

.

其實多數人的答案是跟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的答案一樣的:給好的樂手吹奏; 但是,亞里斯多德所持的原因卻是很不相同的!

.

一般人會覺得,好樂手能用好樂器吹奏出美妙的音樂,這是一場音樂的饗宴。 但是亞里斯多得說,對於分配正義的辯論,對於公平的討論與判斷,必須要先判斷事情的目的;除了考慮事情的本質之外,還有事件當中值得尊重, 欣賞, 與認可的品質。

文章標籤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知道科學的統計數字是會騙人的嗎?   舉個例子,樂透怎麼買比較容易中獎?   統計結果告訴你,開獎當天下午去買最容易中,是真的嗎?   是真的啊!   中頭彩的人都是那個時候買的啊!   所以那個時候樂透的中獎機率比較高嗎?   沒有!   是因為80%以上的人都在那個時候去買,得主當然在那群人裡面。   但是你若依照統計結果在那個時候去買樂透,中獎機率一點都沒增加!

凱文是很贊成大學生的背景應該更多元的,但若使用的方式只是把「全台灣的升學制度」往所謂的「繁星」傾斜,是非常不當的

我們先來看看繁星所謂的成果:
繁星錄取人數從0一路成長到104年的13000名。 繁星名額開放的比例從3%一路增加到15%。 台大學生的來源從175所高中,分散擴張到298所高中。 成果豐碩!

但是這叫做成果嗎? 你讓他進來,他就會進來,這只能叫做結果,而這些做法與結果對「高等教育」是好是壞,爭議頗大。

用一次考試決定人生公平嗎?   也許3天的考試只是表面上的公平,但是只針對少部份人拉長檢視表現的時間只會更不公平!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雖不能用單一時間點的表現來論斷一整個人生的成就,但是用不同時段的表現 (單次學測 vs 3年成績) 來決定單一時間點的排名先後與權利,更是荒誕不經!   又為什麼只看高中3年?   不是看中學6年?   不是國教12年? 標準如何定才公平?

如果說這298所高中的繁星學生比較有資格去唸台大,那麼學測只差一點點,而去唸清交政成的弱勢學生不是更有資格去唸台大,有去把這些學校的弱勢學生挑出來送進台大嗎?

弱勢學生在過去4年的成長不到1%。   103學年大學弱勢生比率和學生總人數相較,公立大學為11.52%、私立大學18.9%、頂尖大學7%、典範科大為17.67%,其中公校的比率低,頂尖大學比率更低。   而104學年繁星錄取學生僅有3.65%為低收和中低收入戶學生,完全沒有達到平衡城鄉差距、保障弱勢生入學機會的目的。

許多的社區高中變成很熱門,因為有繁星的機會可以上國立甚至頂尖大學,於是大家都要跑去社區高中唸,但是繁星只有1%,另外99%不是更被犧牲掉了嗎?   即使繁星確實發揮些微效果,翻轉階級的機會仍是萬中選一,比例太低,不具實質上的意義,只有政策宣示的煙火效果。   而繁星雖然照亮非都會區學生的大學路,追根究底仍在分數上打轉。

其實這99%裡面很多的學生不應該來唸高中擠大學,他們更適合進入技職體系發揮專長,但是反正來試試擠繁星,不然指考錄取率已達99%,保證會是大學生。   技職?   一邊涼快去!   結果造成連科技大學都想學術化,技職教育全面崩解!

「統計顯示」繁星學生的表現似乎比較好,100年繁星學生平均維持在前段的39.59%、10.5%拿到書卷獎;104年繁星學生平均維持在前段的42.77%、8.4%拿到書卷獎。   然而,各校1%的學生進了大學變成排在39.59% ( 學測43.64%、指考51.2% ),這叫做表現好嗎?

不能否認繁星學生更為努力的認真態度,從1%挑出來的機會,一定會更加珍惜的。   同樣的道理,如果依市場機制與教育政策把大學數量大幅刪減7成,大學錄取率從99%降到30%,大學可以嚴格要求學生,也不怕學生人數不足,哪個學生會不認真呢?   該唸大學的才來唸,該去技職體系發揮專長的就盡情去發揮!

台大教務長指出,繁星和學測、指考,前者經過篩選且人數少、後兩者沒有篩選直接考試且人數多,基準不同無法相互比較。   沒有計算標準差、只憑平均值就論斷誰比較好,是非常嚴重的誤導。   如果在科學上這樣也成立,那工程一定都垮了!

新設立的公立高中也常玩這種數字統計遊戲,初期利用較少的招生人數,讓學校的錄取分數大幅拉高,成為區域內最優秀的高中,甚至超越傳統省中,這又是基準不同、統計數字再次騙人的例子。

清大的繁星學生宋淳諺是2016年美國密西根大學機械博士班,招收的17位國際學生中,唯一的台灣學生。   宋淳諺好樣的。   但如果密西根大學想分散學生來源的地區與背景,也許更應該考慮興國管理學院前1%的畢業生 (僅舉例,並沒有歧視的意思)。

建國中學校長說,多元取才的方向是好的,但若造成原本應該研究高深學問的人,去讀師資或資源不好的大學,那就可惜了!   這將是國家、教育、大學、學生四重的損失。

近年來麥寮高中繁星錄取台大、中正、中興如家常便飯,以前想都不敢想。   麥寮高中校長說,雖然繁星帶來升學率與學生自信,但麥寮高中卻沒那麼需要繁星。   繁星是給了學生機會,但如果比例再擴大,學生程度沒有跟上,也失去意義!

麥寮高中受益於繁星制度,卻認知教育的本質不是追求升學率,麥寮高中前後段成績的差距擴大,才認知關鍵不在升學管道比例,也不是鼓勵每個學生都用繁星上大學最好。   高中應該做分流,不要浪費了每個學生不同的性向、才能、與技藝。

史丹佛大學是一所學校、或少數學校運用多元背景的方式來選取學生,並降低升學考試的權重,也許不盡公平,但你可以不去唸。   台灣是以全國的升學制度來辦理,其產生的不公平與排他效應,如天羅地網覆蓋每個學生,逃都逃不掉,以人為、強制的方式,影響每一個人的未來。

台灣不是美國,台灣就這麼大,就這麼幾個縣市,教育當局應該盡全力拉近教育資源的城鄉差距,落實分流跑班制度,例如每一個科目分ABC級,C級是每個人都必須該會的基本學力,若不會就要做好補救教學,讓每個人都擁有基本學力。    這才是正辦,而不是讓大學施捨少數名額給所有高中,選取到了自己要的學生,然後造成聞香而來的其他99%「高中生」自生自滅,連湯都沒喝到。

政府必須先協助產業能良好發展,讓適合學術研究的人能公平得到應得的良好教育機會,未來加入研發創新; 有專長性向的人能獲得堅實的技職教育,未來在產業能盡情發揮技能。   把升學制度簡單化並增加每年升學考試的次數,免除一試定終身的缺點   ( 已另文詳述 :  http://watercity101.pixnet.net/blog/post/30794875 )。

 


文章標籤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絕大部份的人都不會否認,人生從來就不可能公平;但是對於公權力所辦理的活動或競賽,尤其是短期間的比賽,例如里約奧運,不論貧窮或是富有、不論身材高壯還是瘦弱,必須、也只能使用單一的標準來判斷比賽結果,以維持短暫、表面、與必要( 之「惡」)的公平。 而對於升學大考,即使只有3天的公平,也是非常寶貴的,對於不公平的人生,尤其更是絕對必要的!
.
文中強調即使參加大考成績可能不夠好,但透過繁星進入大學的學生,成績表現反而更優。 這互相矛盾的論點,已經露餡再次強調出,成績的優劣,才是高等教育所追求的,那麼大考成績比繁星好的學生,相較之下為什麼反而無法公平進入其應該進入的更好校系呢?
.
奧運是否可以考慮台灣國際空間被打壓的不公、被多邊貿易組織排斥、天然資源不足、平均所得比先進國家低、人口比別人少、平均身高比歐美人矮,所以新增其他的規則與管道讓台灣獲得獎牌,反正只是運動嘛!又不是影響人生前途的大考...
.
從前有一項調查,就是歷年聯考各組的榜首,在社會上表現的情形。 調查結果大部份的榜首,在人生的發展上大多不太如意。 文末指出,考試分數與成績不是決定未來成就的唯一因素。 
.
確實不錯!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遭遇與結果,雖不能用某單一時間點的情況來論斷一整個人生的成就,但是用不同時段的表現 (單次學測 vs 3年成績) 來決定單一時間點的排名先後與權利,同樣荒誕不經!
.
如果一個人從小學到高中畢業的表現比別人優異,僅僅高中3年的表現比別人略差一點點,要不要給他比繁星更好的校系去唸呢? 標準又該如何定訂呢?
.
史丹佛大學所謂的多元,是希望學生背景多元,並不是成績優劣的多元、更不是入學管道良莠不齊的多元!
.
清大副校長說,清華的錢是從全體納稅人來的,要回饋給全台灣。 所有唸私立大學的納稅人子女情何以堪?
.
統計各國每位運動員過去4年的平均成績就可以頒發獎牌了,又何必辦奧運呢??
.


文章標籤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街頭十字路口,人們不耐煩地等候紅燈轉綠,不少人兩邊稍張望一下,就搶著衝過馬路。

但是,在等候過街的人群裡有大人牽著幼兒,大人低頭跟孩子說,「你看喔,紅燈不能走,綠燈才能走。」

 

有一種東西,是不管藍綠、階級、立場、族群、利益...,而有所分歧的,這個東西,叫作核心價值。 而它就是:給孩子一個最好的未來。

但是,誰可以給我們6歲的孩子最好的環境長大?

6歲的孩子正要脫離父母的懷抱,進入小學,開始他社會化的過程。 國家,透過政府的運作,正要開始塑造他的人格、培養他的眼光、訓練他的智能、決定他的未來。 我們把孩子交給學校,也同時把他交給了這個國家裡頭所有的機構:

教育部決定了他將如何學習、學習什麼; 文化部將影響他的人生品味; 國防兩岸政策決定他離戰爭有多近多遠; 產業經濟政策會影響到他十八歲時有沒有能力去面對工作競爭與收入; 環境衛生政策會影響他的健康; 媒體政策會影響他的判斷力和見解; 外交政策會影響到他作為一個國民的自尊或自卑。

文章標籤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校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台灣教育制度每年都有新的改變,但是每年改變的內容,卻似不同企圖與利害關係家長族群角力的結果,每一類家長有不同的企圖,希望教育能朝對自己孩子有利的方向去改,年年改,卻成了四不像。

 

對於學生而言,學校教育的目的在於「學習未來就業的知識與技能」;對於國家而言,學校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國家需要的人才」。 現在很多人喜歡說「潛能開發」,但是,如果「開發學生潛能」成為一個國家「教育政策」的最重要目的,那麼,這個國家也差不多完蛋了。

 

經濟上的產業政策影響了產業的發展,產業的發展無可避免必須跟教育政策結合,並落實在教育制度上。        適當產出人才,以平衡就業市場,這就是學校教育一個很大的目標。        所以,教育政策本來就不是為了讓所有人自我實現,而是為了讓大家能有份工作餬口。

文章標籤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教育制度下的「作文」扼殺學生思考空間。文章是自主思想的訓練,是真誠而熱情的書寫,要寫好文章,就從「言之有物」做起。

 

近年來家長、學子們對於考試作文愈來愈焦慮,而教條化、公式化的作文教育,無法啟迪獨立思辨、無法熱情而真誠地書寫。

 

文章和作文的差別在於,後者是由他人命題。寫文章是每個人日常生活都會做的事情,如寫臉書、傳Line,文章反映的是自由的思想表達,不會被侷限在他人指定的題目中。

 

文章標籤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從來沒有人相信川普會勝出,直到他連贏好幾州初選,美國人開始緊張: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然而要搶救品德教育,必須從孩子實作經驗培養起。

    當川普在美國總統大選出來攪局時,大家把他看作跳梁小丑,認為沒有人會投給無品無格、講話粗鄙、專炒地皮的流氓。 但是最近川普在初選時贏了好幾個州,大家開始緊張了,不知教育究竟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去選這種會比中指的人做總統? 這是最近很多人都在問的問題。

    有一個研究,調查中學校長心目中教育的目的是什麼,結果他們一致認為是為學生出社會做準備。應如何做準備呢? 校長們都同意諾貝爾經濟獎得主赫克曼(James Heckman)在「缺少性格,美國教育的失敗」(Lacking Character ,American Education Fails the Test)文中所說:從培養學生「自覺」(conscientious)的能力開始,它包括自制、正直和堅持

    赫克曼在分析一份龐大資料後(追蹤1970年4月出生的1萬7千名嬰兒到2008年),發現最能預測他們38歲時,快樂和生活滿意度的來源是自覺,尤其是自我控制能力,而非一般人認為的智商和學業成績,因為智商和學業成績這兩項反映的只是認知能力。 研究發現有自覺的人比較健康,活得比較長,比較不會肥胖,也比較不會得到阿茲海默症。

    品德的培養無法用說教的方式來達成,它必須從孩子實作的經驗中,因體會而感動,最後昇華出來,它是一個行為塑造性格的歷程

    兩千年前,亞里斯多德就說:「人是重複行為的結果,卓越不是一個行為,它是一個習慣。」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也說「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一個行為就算一開始是假的,做久了,習慣成自然,就會變成真的。 所以品德教育要從實作體驗入手。 如果你天生一副苦瓜臉人緣差,若想要謙和有禮、面帶微笑,同樣也可以經由自我要求不斷練習成為習慣而弄假成真。

文章標籤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前言

過去,台灣學生只會填寫老師給的答案卷,一遍一遍演算數學題目到滾瓜爛熟,在格子裡跳圈圈跳到最好。但擺在眼前的未來,卻是張白紙,需要自己挖掘問題、定義問題、解決問題。這方面台灣的教育與研究和產業嚴重脫節

我們應學習與「未知」相處,脫離追求標準答案的桎梏與漩渦、脫離內向的「從眾」習慣,讓我們能勇於和別人不一樣。   學校應教導學生認識自我顛覆自我、超越自我,創造價值,迎戰混沌未知。

2、打破系所高牆

以學生的學習為主體,打破系所間的高牆與專業的傲慢,除了基本的系所之外,另建立數個跨領域的專題研究「學院」,學生可組成研發團隊就專題進行研究。

團隊以大學部高年級學生及碩士博士生跨領域組成,但可例外接受大學低年級或優秀高國中生成員加入。原則上必須先專業(I),再跨界(T型、П)每一領域最多不得超過2人,如包含機構、電機、資訊、設計、管理、心理、市場行銷、實作、或其他必要領域等人才,以研究專題為主,設計出符合使用者需求符合人性、具市場性之產品原型。目前台灣流行的學程打不破系所思惟,難以真正合作。

大學教師不需限定有博士學位者,只要在專業領域有傑出表現者均可聘任授課。學生甚至可以設計自己的主修,在符合教育法規授予學位的必要條件之下,學生可以自行設計主修課程,再交由相關系所認可,只要課程能挑戰和激發學生的能力,並跟未來趨勢結合,都可能被接受。

文章標籤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育 & 升學制度不好,大家有很多看法,而教改的失敗,更是全民共識。 不過大家在教育體制上苦思改革藥方,恐怕只是頭痛醫頭、原地打轉,很難有所突破,因為 造成教育問題的主要原因不在教育本身」,這牽涉到國家整體政策的問題。
 
 
現在的企業沒有競爭力,經營得奄奄一息,壓低成本都來不及了,更無法提供好的工作機會,直接造成大學失去培育人才的方向與方法,土法煉鋼、毫無目標,學生也覺得前途茫茫,不知為何而學,缺乏學習動機,好似活在迷霧森林之中。
 
 
如果政府能有效地執行正確的產業政策,仿效韓國、中國大陸,傾國家之力扶植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讓尖端企業在全球獲利,就能大量創造各類優質的工作機會,薪資水準也會水漲船高。
文章標籤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創業」成了台灣社會新顯學,人人忙著找錢、找空間,但該上哪找一顆創業腦? 台大、政大、交大紛紛祭出各式課程,仔細從1教到100,可是為什麼還是不夠?


根據2014年全球創業觀察(GEM)報告指出,台灣參與新創事業的工作人口比例是8.49%,相較於2013年成長0.37個百分點。而每一年,台灣大專院校的創新創業平台也相繼開設,創業相關課程10年來更成長了7倍,共有近800門。


然而不論創業人口增加與否,台灣在「創業教育訓練」以及「創業知識與能力」的評分項目裡,始終是所有標準的最低分。


台灣的創新不太創業,創業也不太創新

文章標籤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就策略面分析,台灣的升學壓力來自上、下兩個層次,上層叫做「就業路窄」

 

礙於台灣先天的條件限制,長期以來國家產業政策不得已只好傾斜,造成有前景的工作侷限在少數產業。         因此,如果你唸台清交電機電子資訊、或者有幸擠進醫學院,不管這是不是你的興趣、不管你對這個領域的工作有沒有熱忱,你就被歸類為人生的勝利組。       如果你沒有在上述的範圍內,不論你對文學、歷史、藝術、音樂、體育、服務、行銷、餐飲、休旅、美容、金融、法律...多有興趣、熱忱與創意,有非常大的可能性你仍然落入22K的漩渦之中,難以翻身。

 

104年11月底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在整體884萬受僱者中,仍有53萬4千人的經常性收入低於2萬元;更別提10月失業率3.90%的45萬5千失業人口、失業率12.44%的15~24歲青年、以及失業率14.13%的大學以上學歷人才。       還有派遣人力、無薪假... 而實際失業情形永遠比官方數字高很多。

 

下層叫做「逼上梁山」

文章標籤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教體制卻僵化過時,台灣的軟體人才荒將更糟。保守估計,在軟體工程類的就業市場,平均三個職缺搶一人!

 

未來五年,台灣電子商務人才缺乏狀況會非常嚴重。根據一○四人力銀行統計,軟體工程類以下的10種需要具備研發能力的職務,包括軟體設計、韌體設計、演算法、電玩程式設計師等,工作機會數量從三年前的1萬7千多個,增加到2萬9千多個,成長71.6%,但求職者僅僅成長17.9%;三年內,軟體工程類每人平均工作機會從2.2個,一路增加到3.2個。

 

10種職務之中,最為短缺的是軟體工程師,平均是4個職缺搶1個求職者;Internet程式設計師更達到5個職缺搶1人。

 

工程師為何短缺?原因包括:海外企業挖角、資訊人才培育不足、傳統科技大廠的人才競爭。

文章標籤

凱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